東漢時嶺南隸屬交州管轄, 州治設在廣信。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 孫權任步騭為交州刺史, 略定嶺南。步氏來到南海郡治番禺(古廣州名), 見巨海浩蕩, 原野殷阜, 大為讚賞, 認為其自然、經濟和政治條件均適合設立州治。於是報請孫權批准, 修築城廓。公元217年, 交州刺史步騭將州治遷到番禺,
擴大城池, 後稱為步騭城。226年, 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 “廣州”由此得名。
雖然如今嘅番禺只是廣州一個行政區, 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 “番禺”曾經是廣州市名。“番禺”二字, 戰國時期已經存在, 其緣由眾說紛紜, 其中為大部分人接受認同的是, 番禺源自於番山、禺山兩座山。秦始皇平定嶺南後, 嶺南地區被設置為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此時的南海郡相當於今廣東省大部分地區, 並非今日佛山的南海區, 南海郡郡治於番禺縣(即廣州)。據考, 番禺城位於今廣州倉邊路以西, 今吉祥路及教育路以東。
而步騭城, 就源自東吳的一位臣子——步騭。步騭被孫權委派任職交州刺史(交州為今日兩廣大部分地區), 任職期間發現番禺縣地大物博, 人傑地靈, 但卻被人閒置。步騭馬上上書孫權, 重修番禺城, 振興這個南越古城, 番禺城得以重生,
民間為感謝步騭, 會將番禺城改稱為“步騭城”。
近年, 廣州北京路步行街地面重新裝修,
掘出向人們展示滄桑的千年古道:從唐、南漢、宋、明、清……, 直到現代, 整整十一層古道, 還有新出土的石門檻、門斗石、石鼓和龍形石浮雕那宋代拱北樓建築的構件, 確定了拱北樓的基址。如此層層疊壓延續千年的道路遺跡和建築基礎, 是國內外考古發現中絕無僅有的, 引起人們對這條千年古道的興趣。據現場的考古專家介紹, 唐代路面以下便是深層的淤泥, 經探測, 往下6.4米深處仍未見生土。而且在清挖的大量淤泥中, 發現了較多的漢代陶質碎片和極少量的唐代碎瓷片、陶片, 但未見完整的陶器或瓷器出土。兩千多年前, 今北京路一帶是廣州城的古代中軸線和商業中心。南越王趙佗約於公元前204年建國(該朝有93年曆史), 其皇城就在今北京路北段財廳前一帶。三國時, 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所遷至番禺, 擴大趙佗城, 世稱步騭城,
"其南門在番、禺二山之間, 中間為南下海邊大道, 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見曾昭璇:《廣州市志•建置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