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教弩台, 今為比丘寺。東門小河橋,
曾飛吳主騎。」 唐代詩人吳資一首五言詩, 寫出了教弩台1700多年的歷史演變。雖歷經無數風雨, 但教弩台始終屹立, 成為合肥三國故地的歷史見證。教弩台, 亦名點將台, 位於淮河路步行街東段北側。如今, 教弩台依然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與壯大。
合肥古城在三國時代是北魏曹操抵禦東吳的軍事重鎮, 曹操曾四次親臨合肥, 部署防禦。教弩台正是他主持修建, 因為修建的目的是要「教強弩以御吳舟師」, 故名「教弩台」。台高4.3米, 面積3800平方米, 呈正方形。據載, 教弩台原為土崗, 四周陡峭, 築有33級台階。三國時, 教弩台位於淝水與逍遙津匯合的三角區, 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因此曹操在此築台, 教練強弩手500人, 以抗擊東吳水軍。可以說, 當時的教弩台是不折不扣的戰爭機器。
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 教弩台的身份也隨之發生變化。三國歸晉, 轉眼到了南北朝。南朝梁武帝時, 教弩台發生了重大變化。一座名為「鐵佛寺」的寺廟在台上拔地而起。盛唐時期, 鐵佛寺規模擴建, 唐代宗李豫把廟的名字也改成了「明教院」。明朝時, 此處又更名為「明教寺」, 寺院屢興屢廢。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 太平天國遺老袁宏謨雲遊募化重建。該寺為典型的漢傳佛教寺院, 由佛殿、藏經閣、西廂園三部分組成。雖然經歷了千年歷史的變更, 教弩台上仍舊留下了築台時的遺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屋上井」和「聽松閣」。
「屋上井」和「聽松閣」均位於明教寺東南角小花園內, 此園雖然不大, 但這兩處古蹟卻是名揚四海, 可謂是合肥一寶。
「屋上井」, 以井口高於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相傳該井是當年魏軍為汲水所鑿。在西晉時得到整修, 井欄周圍現尚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隸書12字, 可見此井至少已有1700多年歷史。井口石欄拙樸古老, 尤其是井欄口遺下的二十多道由汲水繩索長期拉磨形成的繩溝, 更是光亮如玉, 它仿佛在向遊人訴說著「屋上井」的歷史滄桑。撫摸著這道道繩溝, 令人不禁頓發懷古之幽情。原來教弩台上本無松樹, 因為當年廬州夏天炎熱, 士兵難熬酷暑,
曹操便令廣植松柏。松樹長成後, 清風襲來, 松濤陣陣。為了紀念古人, 寺僧在此建閣, 從此, 「教弩松陰」成為聞名的古「廬陽八景」之一, 「聽松閣」也由此得名。眼下, 雖已是寒冬臘月, 但青松依舊蒼翠碧綠, 鬱鬱蔥蔥。眼前雖無萬山千壑, 卻也蕩滌胸懷, 頓生豪氣。站在「聽松閣」上眺目遠望, 心曠神怡, 合肥城歷歷在目。故前人有詩曰:「登臨收楚豫, 吞吐盡江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