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桑城, 一座世界上最小而又最奇特的城, 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城中心。城內上有一株枯枝蒼勁、霜皮虯柯的桑樹, 距今約1800餘年, 乃三國時關羽手植, 雖主幹已枯, 然根生幼桑, 歷數代不衰, 仍枝繁葉茂。至明代, 當地官府在樹外圍以磚垣, 城圍11米, 高4米, 直徑3.5米, 面積十多平方米, 青磚砌築, 上有土垛, 狀若城牆, 名曰“漢桑城”。
三國時代,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多少英雄多少事,到底在今時今日還留下什麼痕跡?大家對三國時代的印象,是否還停留在三國演義小說和民間各個傳說中?到底史實情況是怎樣的? 整理,搜集,轉載有關三國的資料,不同人士的親訪見證,就在今日,讓我們尋找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
20160223
20160218
鄧艾墓(蒲城縣)
鄧艾墓在蒲城縣洛濱鎮後阿村附近, 墓塚封土呈覆鬥型, 坐北朝南, 原墓基封土高6米, 底邊長15米, 寬13米, 墓前曾有祠堂一座(現無), 墓塚上留有碑石兩通:一為前秦苻堅建元三年(公元367年)三月所建, 正面文字全部磨滅, 背面文字尚存, 碑文魏書, 有一定藝術價值, 於1970年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墓塚上現僅留碑石底座);一為大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十月所建(由於字跡剝蝕, 年號不確), 現仍聳立墓上。兩塊碑文均為重修《魏鄧太尉祠記》。祠後封土即為鄧艾墓, 現存高約3.5米, 底周約10米, 夯土層可見少許殘存瓦片。1983年7月被公佈為蒲城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0215
20160214
漢魏洛陽城遺址
漢魏洛陽城遺址即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都城遺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約15公里 。西周初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在雒水之北﹐戰國時稱雒陽﹐兩漢因之﹐曹魏以後改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建都。獻帝初平元年(190)遷長安時﹐雒陽宮廟﹑民居被焚毀。魏文帝黃初元年 (220)在漢代舊址上建都﹐西晉繼之﹐至永嘉五年(331)後﹐洛陽又在戰亂中遭破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自平城遷都於此﹐經大規模改建﹐都城形制為之一變。孝靜帝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元象元年(538)洛陽城又一次在戰火中被毀。隨唐洛陽城往西移至今洛陽市區一帶﹐漢魏洛陽城遂廢棄。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0212
關羽墓(偃師市關莊)
關莊村位於偃師市佃莊鎮東, 人口1400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殺害關羽後, 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 曹操將關羽首級以諸侯禮安葬於洛陽。過去一直認為, 洛陽關林乃是曹操安葬關羽頭顱之處。但20世紀以來, 發現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佃莊鄉關莊村有一個土塚, 據說裏面葬的是關羽首級。根據朱正明《關公聖跡》記載“明朝嘉靖年間, 墓前曾立有一通石碑", 上書“漢壽亭侯武安王協天護國大將軍關侯之墓”。1979年, 古墓塌陷, 於是考古隊進行發掘, 結果從墓中發掘出大量漢代文物, 而在墓室裏只發現了一個人的頭骨, 沒有身軀。但目前頭顱下落不明, 如此大的考古發現, 應有專門的記載, 事件不了了之讓人存疑。
20160211
曹叡墓(明帝高平陵)(萬安山)
據歷史資料, 魏明帝曹叡高平陵應在洛陽伊川縣呂店鄉梁溝村萬安山。《太平預覽》中載“習鑿齒《漢晉陽秋》曰:曹芳謁曹叡墓於大石山, 曹爽兄弟皆從。於是,司馬懿閉四城, 遂與太尉蔣濟俱屯洛水南浮橋。奏罷, 爽兄弟不知所為, 芳還宿伊水南, 發屯田數千人, 樹鹿角為營。”
曹叡墓(明帝高平陵)(汝陽縣)
曹叡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大安鄉茹店村, 在村北偏右有一不自然土山橫于田前, 據人們說為曹丕墓, 後來有學者認為是魏明帝曹叡之墓。曹叡, 即曹叡, 字元仲, 為曹魏烈祖明皇帝, 史稱魏明帝, 享年僅三十三歲(公元206-239年), 在位13年(公元226-2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