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故里在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
漢魏時代屬獂道轄地。武山縣誌記載, 在今四門鄉新莊村有龐德墓(衣冠塚), 立有墓碑, 還有龐家花園、 龐德上馬石等遺跡。2000年4月, 四門鄉政府在該村洛禮公路旁重新豎立“龐德故里”碑。
三國時代,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多少英雄多少事,到底在今時今日還留下什麼痕跡?大家對三國時代的印象,是否還停留在三國演義小說和民間各個傳說中?到底史實情況是怎樣的? 整理,搜集,轉載有關三國的資料,不同人士的親訪見證,就在今日,讓我們尋找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
陶謙墓
三讓徐州的賢人陶謙墓位於安徽省蕭縣陶墟村。陶墟村位於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城東南45華里莊里鄉。相傳因東漢將軍陶謙葬於此而得名。
陶謙(132年-194年), 字恭祖。丹陽郡丹陽縣(今安徽當塗東北)人。漢末群雄之一。最初為諸生, 在州郡任職, 被舉茂才, 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剌史、議郎, 性格剛直, 有大志。185年3月, 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 任揚武校尉, 後又隨張溫征韓遂、邊章。 188年任徐州刺史, 擊破徐州黃巾。董卓被殺後, 各路軍閥陷入混戰, 陶謙加入了袁術、公孫瓚的陣營, 對抗袁紹、曹操。爾後遣使進京朝貢, 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 封溧陽侯。晚年因戰事上為曹操大敗, 徐州大半幾乎遭兵禍所害, 以致過度憂勞而逝, 享年六十三歲。
其墓葬在徐州西南40華里, 蕭縣皇藏峪山區的陶墟山。此地建村以名陶墟, 山與村均因陶謙而得名。當時,
在徐州西南遠郊同時修建陶墓10餘處, 均為假墓。
20151223
20151218
20151217
20151215
20151210
20151207
20151206
20151201
20151125
20151123
20151119
20151118
20151115
20151113
報恩寺塔
報恩寺塔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報恩寺內, 俗稱北寺塔, 是樓閣式塔, 磚木結構。有「吳中第一古剎」的稱號。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三國東吳赤烏年間, 孫權為報答母親吳太夫人的養育之恩, 建「通玄寺」。南朝梁中大通四年(532年)建十一層塔。唐開元二十六年(734年), 通玄寺易名「開元寺」。後唐同光三年, 吳越王錢鏐另建開元寺於盤門瑞光塔旁, 北周顯德年間, 錢鏐移支硎山報恩寺額於原開元寺址, 從此定名為報恩寺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層, 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年)在宋金戰中複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塔, 磚身木簷,
高76米, 底層飛簷四出, 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築於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 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 成為大街的對景。曾經長期是蘇州最高的建築物。
20151111
20151109
20151108
20151105
20151103
20151102
闞澤墓(湖州)
闞澤墓在德清縣境內。南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卷四引晉張玄之《吳興山墟名》稱:“敢三山者, 以其三峰在敢村, 南則吳丞相闞澤所居也。”清康熙《德清縣誌》:“敢山舊名澉三山, 山墟有敢村, 故名。三山聯絡, 曰敢山, 曰龍山, 曰鳳山。或曰, 昔吳丞相闞澤居此。敢當作闞, 後人音訛。”綜合歷代方志記載, 闞澤曾寓居吳興郡永安縣(今德清縣境), 吳赤烏六年(243)卒後卜葬於縣境三山之陽。村人感勉, 遂稱三山為闞山(後簡闞為敢, 因三山都被溪水環繞, 明代以來又加水旁成澉, 訛作澉山、澉三山, 亦間作敢山, 實誤。), 也就是今德清縣幹山鄉(現已併入鐘管鎮)幹山村境內的幹山(1969年以後又簡澉為幹), 實指相互聯絡的三座小山:西面幹山, 高132米 ;中間鳳山, 高70米 ;東面龍山, 高100米 。(當地村民則習稱東側蜿蜒起伏者為龍山, 西側秀麗挺拔者為鳳山, 居中者為幹山。)闞澤墓就位於闞山南麓向陽的山坡上, 地穴磚室砌築。墓址背倚山峰, 南臨小漾, 下有石拱橋, 名為鳳凰橋。可惜後來毀於大躍進時期, 磚石皆被移作它用。另據記載, 闞山山南曾有祭祀闞澤的闞山廟, 當即所傳其舊居之地。
20151031
20151030
20151027
20151026
20151024
萬彧墓
萬彧(?~273)三國時吳國大臣。籍貫不明。初為烏程令, 與時任烏程侯的孫皓相處甚善。後遷左典軍, 屢以孫皓才識明斷、好學且奉遵法度, 而薦之于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興、布等立皓為帝后, 被封為散騎中常侍。吳寶鼎元年(266)八月, 孫皓拜其為右丞相。二年(267), 使出鎮巴丘。建衡二年(270)正月, 還建業。回朝後曾力諫孫皓, 甚為皓所怨。鳳皇二年(273)孫皓出遊未還, 萬彧與左將軍留平等密議廢立之舉, 不慎事泄。及皓回宮, 置毒於酒, 設宴以待。因賜酒之侍者私減其量, 彧幸無大礙。返家後在憂鬱中自殺, 其子弟皆被放逐至廬陵。 萬彧是孫皓得以稱帝的主要功臣, 這在小說《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中也有提及。
20151021
20151020
20151018
上坊孫吳墓(孫皓陵)
上坊孫吳墓又稱上坊東吳大墓,
位於南京市江寧區上坊鎮(現已併入東山街道)中下村一個名為“孫家墳”的小土崗南麓, 前對青龍山, 背依黃龍山, 於2005年12月22日 出土, 上坊孫吳墓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出土瓷器最多的孫吳墓葬, 墓主身份推斷為高等級貴族或是孫吳宗室。2013年南京上坊孫吳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1017
20151015
20151013
20151012
蔡邕墓(常州)
蔡邕墓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村北, 蔡邕之事在宋代咸淳四年(1270)的常州第一部志書《毗鄰志》中記載道:“漢, 蔡伯喈墓在尚宜鄉互村, 大塚巋然。按本傳, 邕曾在吳中積二十年。意歿後來葬此爾”。據聽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們講, 解放前蔡邕墓很高很大, 占地面積估計有一兩 畝, 高有七八米高, 至少有五六米高。只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修建戰壕取土平了一些, 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平了一些, 八十年代當地農民為了做房子又平了一些。至於那些整齊的磚塊當然也被拿走做地基去了。現在這座樓房地基明顯高於周圍房子地基。當地農民口耳相傳, 也都認可蔡邕墓的說法。有一家姓萬的人家的家譜裏還有蔡邕墓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