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道, 中國歷史上地名。據《資治通鑒》注釋中的說法, 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這裏所說的華容, 當然是指華容縣城。其實當年的華容道也就是華容縣城以東, 監利縣以北的雲夢澤一帶, 是一片滿佈湖泊泥濘的沼澤, 當年赤壁戰爭中曹軍就是從烏林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 小說卻把平地寫成峽穀, 還有密林可供埋伏。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里的周老咀附近。而古道約在今監利縣汴河鄉至毛市鎮一帶。在古道入口處汴河鄉太平橋旁立有一石碑, 上刻“華容古道”四字。監利縣是今日魚米之鄉, 華容道已不可見, 現在是舖上瀝青的現代化公路, 不再泥濘難走。
三國時代,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多少英雄多少事,到底在今時今日還留下什麼痕跡?大家對三國時代的印象,是否還停留在三國演義小說和民間各個傳說中?到底史實情況是怎樣的? 整理,搜集,轉載有關三國的資料,不同人士的親訪見證,就在今日,讓我們尋找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
20151123
20151119
20151118
20151115
20151113
報恩寺塔
報恩寺塔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報恩寺內, 俗稱北寺塔, 是樓閣式塔, 磚木結構。有「吳中第一古剎」的稱號。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三國東吳赤烏年間, 孫權為報答母親吳太夫人的養育之恩, 建「通玄寺」。南朝梁中大通四年(532年)建十一層塔。唐開元二十六年(734年), 通玄寺易名「開元寺」。後唐同光三年, 吳越王錢鏐另建開元寺於盤門瑞光塔旁, 北周顯德年間, 錢鏐移支硎山報恩寺額於原開元寺址, 從此定名為報恩寺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層, 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年)在宋金戰中複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塔, 磚身木簷,
高76米, 底層飛簷四出, 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築於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 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 成為大街的對景。曾經長期是蘇州最高的建築物。
20151111
20151109
20151108
20151105
20151103
20151102
闞澤墓(湖州)
闞澤墓在德清縣境內。南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卷四引晉張玄之《吳興山墟名》稱:“敢三山者, 以其三峰在敢村, 南則吳丞相闞澤所居也。”清康熙《德清縣誌》:“敢山舊名澉三山, 山墟有敢村, 故名。三山聯絡, 曰敢山, 曰龍山, 曰鳳山。或曰, 昔吳丞相闞澤居此。敢當作闞, 後人音訛。”綜合歷代方志記載, 闞澤曾寓居吳興郡永安縣(今德清縣境), 吳赤烏六年(243)卒後卜葬於縣境三山之陽。村人感勉, 遂稱三山為闞山(後簡闞為敢, 因三山都被溪水環繞, 明代以來又加水旁成澉, 訛作澉山、澉三山, 亦間作敢山, 實誤。), 也就是今德清縣幹山鄉(現已併入鐘管鎮)幹山村境內的幹山(1969年以後又簡澉為幹), 實指相互聯絡的三座小山:西面幹山, 高132米 ;中間鳳山, 高70米 ;東面龍山, 高100米 。(當地村民則習稱東側蜿蜒起伏者為龍山, 西側秀麗挺拔者為鳳山, 居中者為幹山。)闞澤墓就位於闞山南麓向陽的山坡上, 地穴磚室砌築。墓址背倚山峰, 南臨小漾, 下有石拱橋, 名為鳳凰橋。可惜後來毀於大躍進時期, 磚石皆被移作它用。另據記載, 闞山山南曾有祭祀闞澤的闞山廟, 當即所傳其舊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