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門道(俗稱峽門),位於天水市秦州區西南80華里牡丹木門村附近。古道東西兩面雄山對峙, 壁立千仞,空穀一線,狀若天然門戶。東側為王家梁山和張家坪, 西側為旋帽梁。峽谷中稠泥河自北向南渙渙流入西漢水,峽谷窄處僅有一小道可通。中間有一條寬約50米 長的峽谷, 大有一將當關,萬夫莫開的氣概。
木門道地名的來歷, 在當地有兩種說法。一說為這裏古時森林茂密, 木材資源豐富, 時有飛禽猛獸出沒, 當地人將其砍伐的木材販運進城必經此路, 也就是通過峽門運送木頭的路, 故名木門道。另一說為東漢建寧二年, 羌眾潰, 東奔, 複聚射虎穀, 分兵守諸穀上下門。穎規一舉滅之, 不欲複令散走, 乃遣千人於西縣, 結為木柵, 廣二十步, 長四十里, 遮之……, 見於《後漢書·段穎傳》。
木門道自古是街亭、上絡(天水古稱)南入祁山的重要通道。東漢時期, 這裏盛產木材, 段穎西擊羌、氐, 為防止羌、氐進汜,
則在這裏用大木頭修築了一條長達20餘裏的木柵欄, 因此而遍稱木門。東側有張家坪, (原來稱張郃坪)。西側有旋帽咀梁。兩山夾峙, 中間有一條寬約50米 、長約500米 的河谷空地。空穀之中, 稠泥河自峽谷南下瀉人西漢水。岸邊一條曲折小道自北向南而下, 地形險要, 形成天然門道。古時, 人們從山林中所伐木材, 都由這條小道運出, 故稱木門古道。
據《三國志·張郃傳》載:“諸葛亮複出祁山, 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 亮還保祁山, 郃追至木門, 與亮交戰, 飛矢中郃右膝, 諡曰壯侯”。 1700多年前, 蜀相諸葛亮在這裏運籌帷幄、揮灑自如地指揮蜀軍作戰, 在馬謖痛失街亭之後于撤退途中從容而激越地大敗魏兵, 射殺魏國名將張郃於木門道。木門道峽谷東側的張家坪〔原名張郃坪〕為諸葛亮與魏將張郃作戰時的埋伏之處, 峽谷西側為十悄地梁, 其下有諸葛亮拴馬之處的拴馬灣。峽谷低處有一小山石, 成橢圓形, 名曰石鼓。另外離石鼓不遠處有一土堆小丘, 形如巨鐘, 故稱土鐘。時至今日, 木門峽谷中仍存有張郃坪、張郃墓。坪下有當年蜀兵布伏的伏兵灣。峽谷西側旋帽咀梁下有當年蜀兵屯兵拴馬的拴馬灣。峪谷之中橫臥一塊高8米 , 頂平面2.7平方米 的鼓形小石墩, 人們稱之為石鼓, 相傳是當年諸葛丞相在山頂上擂鼓指揮作戰的擂鼓台。經千餘年風蝕雨淋, 自墮谷底。前些年木門、張郃坪等村民在平田整地中, 還發掘出了三國時代的銅兵器鏃、矛、刀等。面對這些蜀魏兩軍戰爭風雲的見證。近年來, 村民為紀念諸葛亮這位傑出的古代政治家、軍事家, 興建了武侯紀念祠, 並植樹育林, 新恢復了土鐘, 與石鼓遙相對應。
在木門村邊, 遠遠就能看見花木叢中的武侯祠若隱若現。從山下拾級而上,仰頭便是半拱紅門, 左右兩側是磚雕長聯。進得青磚仿古山門, 整個建築莊嚴肅穆,周圍山體綠樹成蔭,鳥鳴啁啁, 庭院遍植花草樹木, 顯得幽雅而靜謐。新落成不久的武侯祠一院三進,第一進為照壁過廳;第二進為武侯祠,正殿塑諸葛亮像,東西廂房塑文臣武將像;第三進為先主殿,塑劉備像。先主殿有聯:“破黃巾,救青州,丹心力扶漢鼎;逆烏浪,伐碧眼,白帝空餘蜀魂。”對劉備一生作了形象概括。鐘樓鼓樓的殿宇雄偉壯觀,飛簷廊柱上雕樑畫棟, 且綴以名賢時人楹聯匾額,平添了幾許濃郁的文化氣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